English

羡慕青年编辑

2000-06-01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在我正准备写这篇短文时,从一家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组数字: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开始进行获奖研究工作的平均年龄是29.3岁,发表赢得国际声誉的文章的平均年龄是30.7岁,而第一次提出获奖思想的文章发表的平均年龄为37.8岁。年轻是何等宝贵。

在编辑行里,我也非常羡慕青年编辑。尤其是近几年,很多获大奖、两个效益非常突出的书,都出自青年编辑之手。这除了是因为他们思想敏锐、反应快等原因之外,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良好的知识结构。

研究创新理论的专家们认为,创新的首要条件是良好的知识结构。尤其是科技、经济书的编辑,不但需要雄厚的知识功底,更需要了解前沿知识。青年编辑在接受新知识这一点上,无疑比我们这些老编辑要有优势。

改革开放给青年人创造了极好的环境,但有的青年朋友并不深刻地理解这一点,因为他们缺少对比。现在的确有不少青年编辑的水平很不错,他们策划选题、组织稿件以致文字水平都不比老编辑差。但老编辑那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,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,却是不少青年编辑所缺少的。

大约在1983年,我买了一本周振甫先生的《诗词例话》。一次去中华书局,我没有预约就闯进了周先生的办公室。我从他的书中看出他的学问,但听说他一生从事编辑工作,于是对他更加仰幕。待我见到他,那是一位再朴实不过的老先生,我从此记住了他的容貌。在中华书局出的《谈艺录》1984年版中,钱先生写的引言中称:“审定全稿者,为周君振甫”。1983年2月祝贺周振甫先生从事编辑工作50周年的茶话会上,钱先生到会祝贺并讲话,称赞周先生受到表扬时却感到“惭愧难言,局促不安”。周先生的人品和学问是我们这些后辈编辑的楷模。他的《诗词例话》、《文章例话》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。可见,编辑虽然为他人做嫁衣,自己也同样可以有很好的学问,也应该有很好的学问。而这学问的获得,自然是从年轻时积累起最好。

我最近参加了一个青年编辑培训班,觉得这些青年人都很有想法,有人甚至想经过5年或10年的努力,使自己达到一种高度,编出一系列真正的好书。他们的抱负是出版界的希望。人一生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,做编辑工作的选择是一种成功的选择。青年编辑如果能认准这条路走下去,前景之美好是我们这些老编辑望尘莫及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